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声音丨全国政协委员吴浩:提升科研和临床地位加快全科医学科发展

※发布时间:2022-4-28 15:10:45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是一个收集声音、发出声音、声音的地方。代表委员不仅要把反映民情的声音在上发出来,还要把上各种凝聚共识、鼓舞士气的好声音传去,形成共鸣。《健康县域平台》开设“声音”栏目,与大家一起倾听上医疗卫生代表委员的声音,增强健康中国建设的信心和力量。

  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其发展备受关注。随着医改的深入和优质医疗资源的持续下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全科医生的需求日益强烈。

  但现实是,不管是在高校等科研院所,还是在综合医院等临床阵地,该学科的发展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当前,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缓慢,全科医生缺口较大,人力明显不足。

  那全科医学科该怎么发展?全科医生的缺口又该怎么补足呢?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2022年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带来了两份关于全科医学科发展的提案。分别从科研和临床的角度出发,解开了“全科医学科”的发展密码。他提议,在科研上,要将全科医学专业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在临床上,要将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通过“双径”加快我国全科医学科的发展速度。

  健康县域平台:全科医学科自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引入我国以来,已经发展了30余年,您认为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科建设方面有哪些进展和不足呢?吴浩: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全科医学开展时间短,是个冷门学科。经过数年努力,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截至2020年底,国家三批住培中有687个全科专业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均已设置全科医学科,其中甲等医院655个,其余32个医院为其他医院。

  但全科医学科的发展依然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从临床上来说, 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阵地,创建时间比较短,面临着学科地位与作用不被认可、执业范畴不清、绩效考核机制不利于发展等问题,人力不足、经费欠缺,发展径不明晰等实际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玉米地里的大嫂

  从科研上来说,我国尚未建立全科数据网络平台或数据库;全科医学研究缺乏系统性;研究领域较为局限,某些领域尚存在一定空白如人文管理等;研究的深度和方法的科学性严重不足。调查发现,2013~2017 年,SCI 收录的全科医学领域论文中,中国只有323 篇,占论文总数的1.6%。万方数据库收录国内全科医学领域论文 15553 篇中,具有高影响力论文只有90 篇,其第一作者主要来自于高校非全科医学系〔34 篇(37.8%)〕。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要全面建立中国特色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基于此背景,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纷纷建立,旨在培养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2018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提出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国际经验,完善适应行业特点的全科医生培养制度,创新全科医生使用激励机制,为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提供可靠的全科医学人才支撑。

  2020年9月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加大医学教育创新力度,加快培养防治结合的全科医学人才,医学院校要普遍开展面向全体医学生的全科医学教育,逐步扩大服务基层的定向免费全科医学生培养规模。

  9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提出以服务需求为导向。将医学发展从疾病诊疗提升拓展为预防、诊疗和康养,加快以疾病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促进为中心转变,服务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加快培养“小病善治、大病善识、重病善转、慢病善管”的防治结合全科医学人才,提升基层医疗卫生行业职业吸引力。

  这些文件的发布给全科医学科的发展带来了政策助力,也指明了发展方向,但各地在发展的过程中依然会有一些困惑。

  全科医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的全面的照护,更注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实践,是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将预防、康复、人文及临床医学等学科整合为一体,覆盖的范围包括疾病的预防、治疗、慢性疾病的长期管理、康复等。这一特点决定了全科医学的科研需依据自身特点,探索自身特色的科研模式,以便与全科医学的以基层为重点的综合卫生与健康服务工作相契合。

  院校教育是医学教育的起始阶段,英美等发达国家将全科医学课程作为医学生必修课程形式上包括课堂教学、课题讨论、社区健康/基层医疗体验等,其课时安排覆盖整个本科医学教育阶段,帮助医学生提前了解全科医学在国民医疗保健体系中的基础作用,提高医学生未来从事全科医生专业的占比。

  在我国,全科医学是新兴交叉学科、冷门学科,高校虽将《全科医学概论》作为医学本科课程,但课时少、精品课程更少,导致医学生对全科医学丰富的研究内涵及发展前景模糊,在未来专业方向选择时不会考虑全科,这样间接导致了全科医生后继人才缺乏的局面。

  第一,全科医学研究经费缺乏申请渠道,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种省部级科研基金等申请分类来看,全科医学尚不在其列;

  第三,综合医院建立全科医学科时间较短,全科医生多数从专科转岗而来,虽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学历,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愿望,但由于无的科研申请分类,只能仍然延续专科的科研方法和方向。各专科门类研究都有相对独特的科研特点以疾病分类来划分研究领域和方向,而全科医学虽与各专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又迥异于各专科,更需要加强调整体思维、医防融合以及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管理服务,必然不能照搬专科科研模式。

  有些观点认为,全科医生在我国处于“二等医生”的尴尬地位,您怎么看待全科医生在医院的处境,又该如何缓解这种困境呢?

  首先,综合医院设置全科医学科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全科医学领域人才。全科住院医师的培养需要设置多个临床科室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比其他专科在人才培养中投入更多人力资源。但由于全科医学科成立时间短、人才梯队尚不完善,人手严重不足,在教学上的长时间投入在一定程度上会缩短对临床及科研工作投入时间,影响医疗服务数量和科研产出。

  其次,综合医院绩效考核制度主要依靠门诊及住院患者数量及相关检查开展指标,住院患者使用DRG进行付费。但全科医学科的门诊及住院患者是以症状就诊、多病共存患者居多,但现行的医院绩效考核制度 并未考虑全科医学专业特点,导致全科医学科基于此种考评制度下出现绩效减少,严重影响了科室收入及人员工作积极性。

  增设全科医学作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一方面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全科医生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的意见》(国办发〔2018〕3号)和《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34号),另一方面,也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对于全科医生的培养。 首先,要加大全科医学学科建设,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就需要加大人财投入。重点学科的建设能够填补目前全科医学研究经费不足、人手欠缺的困境,在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两方面形成良性循环。

  国家通过给予一定的资金以及政策的倾斜,和促进国家紧缺人才全科医学学科的发展,使其保持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并向世界一流学科冲击,从而发挥全科医学国家重点学科的专业引领与激励作用。

  其次,将全科医学纳入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可以有效提升高等院校对于全科医学的重视程度。在医学教育方面,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将全科医学课程纳入院校教育,提升医学生对全科医学的认知程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全科医学教学课程的及整合。

  在医学科研方面,可以通过专项经费建立全科学术研究基金,加大对全科医学领域研究投入。在学科建设方面,制定和规范配套管理制度,努力提高高校全科专业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学科向国际先进领域发展,力争把全科医学专业办成具有中国特色、国际水准的世界一流专业,培养大批服务于国家健康战略的临床医学人才。

  2018年5月,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了包括内科、外科、儿科、神经科等54个专科纳入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但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体系基石的全科医学科尚未被纳入其中。

  2021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十四五”国家临床专科能力建设规划》中提出,“十四五”期间将实施临床重点专科“百千万工程”,在国家层面,支持各省建设不少于750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新增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不仅是对《规划》的落实,也是国家从国家层面对于全科医学科的政策支持,同时更能提高医院对全科学科的重视程度。

  新增全科医学科作为国家重点专科建设,有助于探索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发展的前沿领域,解决全科医学科地位与作用不被认可、执业范畴不清、绩效考核机制不 利于发展等问题,推动全科医学科发展。 在国家经费和医院配套经费的支持下,综合医院全科医学科按照最高水平“形成学科建设机制、建立学科评价体系、打造医疗行业品牌”,积极优化全科医学服务模式,吸纳先进的诊疗,推动智慧医疗体系建设,推广互联网+医疗服务新模式。

  综合医院可集中优势资源发展学科建设,建设具有医疗能力强、医疗质量高、管理规范的医疗专科。发挥示范、引领、带动和辐射作用,走内涵建设发展之,不断提高专科水平和医疗质量,形成以技术和质量为核心的良性竞争,进而为国家培养优秀全科医学人才,助力分级诊疗实施和健康中国建设。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