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医学论文> 文章内容

国之哀伤?中国医学论文造假事件引人深思

※发布时间:2021-7-11 21:43:0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最近几年,我国在科学事业特别是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让不少人看到了民族复兴的希望。但是,在这种“快节奏、大步伐”的发展形势当中,如何才能够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就十分值得我们深思了。遗憾的是,在这一方面,我国做的并不好,特别是最近,还在国际上彻底丢人了一把。

  不妨让我们回顾一下整个事情的经过!4月20日,世界最大的学术出版机构之一 Springer Nature (施普林格·自然)发布了撤稿声明,宣布将撤消旗下知名期刊《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于2012年至2016年发表的总计107篇论文,原因是同行评议造假。令人的是,本次的107篇论文作者全部和中国有关,而如此大规模的撤消期刊文章也创下了单次撤稿数量之最。

  据悉,本次被撤稿的论文作者来自125家中国研究机构、4家国外研究机构,其中大部分来自国内各大医院。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等大学附属医院成重灾区,而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协和医院等三甲医院也榜上有名。

  消息一出哗然,更是以“捍卫真实就是捍卫科学的生命”为题,直接指出这种论文造假不仅损害了中国科技界在国际上的声誉,还可能导致低水平研究重复、垃圾论文成堆,甚至可能会消解了求真求实的科学、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而一旦这种不良的风气形成并进一步发展,它所影响的就将是我国的接下来数十年的科学氛围,不得不说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这次论文造假事件之中,一个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名词,那就是“同行评议”!根据施普林格出版集团细胞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编辑总监彼得·巴特勒(Peter Butler)的解释,本次论文造假事件的原因就在于此。“同行评议”是国际上保障论文质量和评估科研水平的通行手段,一般来说,论文作者向期刊后,期刊编辑会邀请具有专业知识且和作者没有利益关系的学者进行评估,从而质量。而在这一次的“造假事件”当中,所评估的论文虽然使用了评审人的真实姓名,但却提供了假的评审人电子邮件地址,而根据事后的调查,这些评审人也表示姓名是被冒用,实际上根本没进行过此类文章的评估工作。

  而由“同行评议”进行展开,实际上我们也发现其实这背后真正的是国内外所谓的“第三方机构”。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医学论文与此类第三方机构有着密切的利益关系,不少当事人就是将自己完成的论文交由第三方机构进行润色,当然还有当事人提供资料由第三方帮助撰写甚至是完全代写等行为。

  简单的说,由于英语并非中国人的母语,因此不少国内的论文作者都会将自己的文章交由第三方机构代为润色,然后推荐到相对应的国际期刊当中,而也正是因为这些机构掌握了大量专家的个人信息以及文章,因此在与国内作者协商之后,他们往往直接提供评估人身份,甚至是期刊的“保送”业务。虽然这需要花费不小的一笔费用,但对于急切希望能够在国际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的学者来说还是相当值得的。

  事实上,近年来中国论文连续多次被国际期刊大规模撤搞,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有学术品格问题之外,或许体质的问题更加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这一问题体现在处罚力度方面,要知道,虽然学术造假并非是中国的“特色”但相比起来,国外对于造假者的惩治力度就要大很多。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有着韩国“克隆之父”之称的黄禹锡,在造假事件东窗事发之后立刻被当地检察机关起诉,并最终锒铛;还有曾经有望冲击诺贝尔的“日本居里夫人”小保方晴子,就因为论文造假而被单位除名,还解散了自己的科研团队,最终身败名裂永远无法在进入科研机构任职。而反观国内,虽然相关部门多次宣布对学术造假将采取“零”制度,但通常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特别是在人们并不关心的部分领域,往往都是大事化小、小事化梦见吃饺子了。而在组织结构方面,尽管主管部门和高校、科研机构都设有“学术委员会”“科研诚信办公室”等学术监督机构,但对于学术不端行为往往是“民不告官不究”,没能达到心怀侥幸者的效果。

  其次,归根结底,真正要背锅的,还是我国“以论文论英雄”的评价体系,长期以来,论文成了科学研究最为重要的“硬杠杠”“金标准”,不管是职称评定、年终考核还是申请课题、评选院士,都要“数论文”。就连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的临床医生也被套上了文的“金箍”,评职称时“做一千台手术不如发一篇SCI论文”。不同于医疗资源充足、医生时间相对充裕的发达国家,我国的医疗资源紧张,临床医生光看病就忙得身心俱疲,难有充足时间和精力潜心研究、撰写论文。这次撤稿主要集中在医疗领域,客观而言,扭曲的考评体系也是诱因之一。

  监管、惩处力度不够加上我国“以论文评职称”的评级制度,导致不少学术大家放弃了对基础医学的研究,反而投身到了论文的撰写当中,而由于想要在送审的过程当中更为“顺畅”,这其中的不少人就打起了第三方机构的主意。不难发现这已经成为了一整套的体系,而如今想要将这套体系彻底删除的难度又常的大,或许悲观一点来看,我国的科学研究特别是医学领域研究方面已经改不可了,这一次的撤稿事件虽然丢人。但也正是因为这次事件,才让我们能够对它有一个更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