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策论文范文:全面做好乡镇基层工作扎实推进幸福农村建设

※发布时间:2021-7-11 21:43:1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审题:这是一道型的策论文提问,比较隐晦,但是给分的方式与应对的方法都是广东策论文的经典模式。穷尽材料措施!大家先看看材料吧。范文在最后。——天甲老师

  中央局委员,广东省委汪洋指出,要建设幸福广东,离不开幸福农村,减少幸福广东,就必须从基层抓去,从农业与农村垒砌基础。

  粤兴县是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县,下辖8个镇,人口约32万,多为山区或者丘陵地带,近几年,该县相应上级号召,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面临着一下困难和问题。以下是该县各镇有关情况的材料: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一位来自农村的全国代表说:“科技兴农,人才是根本。建设新农村,自己也许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没有人才。”

  东风村是巴塘镇最大的自然村,为实现农业转型升级,该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办起了农业科技园,并积极向一些农业大学和科研院所争取农业科技,希望这些在村里实现,给农民带来实惠。可是由于人才缺口,即使争取到了科技,也悬在半空中,无法落地。这两年,多名大学生到该村任职,其中有一些是学农的,这对村里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村干部们来了,每名大学生到村任职的头一个月,村干部都会带他走进园区、到田头,手把手地传帮带,希望他们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可是一些大学生到村任职不到一年,便以各种理由离开了。其原因,一方面,从事农业生产收入低微,很难实现年轻人致富的目标;另一方面,新一代知识型青年,不甘心守在农村,向往去城市发展。

  红石村为提高村民收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引进一些新奇特品种,给农民增收带来新的机遇。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由于科技人才的缺乏,村民对引进的新品种不熟悉,也不掌握管理技术,生产中遇到很多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农民感到仅靠季节性“三下乡”活动是远水解不了近渴的。

  一位村干部表示,希望上级能够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要留住本地知识青年,努力将其培养成为科技带头人;另一方面要制定优惠政策,引导鼓励农村知识型青年返乡创业,同时吸引外地专业人才,以解决农村科技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

  在南里村,随着越来越多依靠农业科技发家致富的“明星”不断涌现,农业科技日益成为农民手中的“香饽饽”。然而,那些被的村民们称为“财神爷”,为广大农村播种“致富种子”的带头人却面临着尴尬的境地。目前,花卉产业正成为该村重要的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然而花卉培育等方面的高端科技人才却相当匮乏。种植花木的核心种苗技术至今还需要到外地购买,增加了花农的种植成本,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镇里的农技人员队伍极不稳定。许多基层农技人员纷纷抱怨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不少基层农技人员“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不少人跳出“农门”,弃科从政、弃科经商。另外,该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40%的工作人员不具备专业技术知识,农技专业人员也缺乏培训的机会,面临“知识老化”的问题。

  在江口镇梅园村,村民种植紫薯历史悠久。当地的土质特别适合紫薯的种植,出产的紫薯不仅口感好,而且营养丰富。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近几年的市场行情,种植紫薯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水稻。尝到甜头的村民纷纷开垦荒地种植紫薯。紫薯种植使村民了脱贫致富的道。

  “梅园紫薯”具有淀粉含量高、无渣、质鲜、味美的优点,获得了国家“无公害蔬菜”与“原产地”认证,形成了自己的品牌。为推动紫薯种植业的产业化发展,在得到了上级的支持后,由村“两委”干部牵头,梅园村于2008年11月成立了“梅园紫薯专业合作社”。只要该村种植紫薯的农户,都可以无条件地加入合作社。

  合作社成立后逐渐凸显了它的优势。在合作社成立以前,虽然紫薯的产量年年上涨,销却渐渐成为问题。农户生产出来的紫薯,都是自己运到附近县镇的集市上去卖。合作社成立后,按照不同等级、不同价格,大量收购农户种植的紫薯,然后由合作社负责销售。以前,村民收获的紫薯存储两三个月都卖不出完,现在不出半个月紫薯就已经卖完。

  合作社从农户那里收购紫薯时把质量关并合理定价。对卖紫薯所得的利润,合作社有严格的分配标准:30%用作日常办公费用。30%用来支付工作人员的工资,剩下的40%全部返还给农户。这样既避免了同村种植紫薯的农户之间恶性竞争,了农户的利益,增加了农户的收入,又通过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促进了梅园紫薯的产业化发展。合作社制定了工作章程,规范经营运作。同时,还制定了“梅园紫薯标准化生产规程”,大力推行生产标准化,每天派出技术员指导、帮助农户严格按照“无公害”的标准进行生产。

  紫薯在梅园村的种植面积已达600多亩,总计有120多家农户进行紫薯的种植,成功了农业商品化、产业化的道,实现农户人均纯收入增长12%。现在,紫薯已经成为改成主要的经济作物,是村民 的重要经济来源。

  为尽快扩大规模,加快发展紫薯产业,江口镇大力发挥资源优势,在梅园村串班了“紫薯种植科研”,打造一乡一品。镇农业部门成了了科技攻关小组,专门负责紫薯选育和推广种植。梅园紫薯产业将会不断做大做强,带动全镇经济的发展。

  近些年来,龙潭镇加快了林业发展,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0%。为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镇引导农民改变单一的生产模式,大力发展林下经济,提高林业综合效益,稳步增加农民收入。

  发展林下经济,就是把农村的一些多种经营项目转移到林下,是农民在不增占地的情况下实现增收。为此,拿出300万元资金作为补贴,鼓励引导农民在竹林和幼林下养兔、养鸡、养鸭,在树林中放羊蜜蜂以及在林下发展香菇夜菌种植。

  金号村村民老曾探索了林下家兔野生放养的养殖经验,前年四月粗,老曾将第一批100只仔兔放到桑果林下养殖。到了去年5月底,兔子个个活泼健康,长到3斤多。吃过林下兔的人们都说,林下养出的兔子肉味十分鲜美。目前,老郑的养兔场已养起了200多只种兔。他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打算讲村里100多亩地的桑果林全部利用起来。有了广阔的场地,他计划今年出栏肉兔1万只。五年内出栏20万只左右。

  畔溪村委会引导村民在林地放养土鸡,以粮食、青草、昆虫为食的土鸡在市场上供不应求。据了解,每亩林地每年可放养两批,每批可养100多只,每亩纯收入2000元以上。

  岩湾村有很多的果林和竹林。村民小刘卡到林地上仗着不少野草,便于去年7月买回来山羊定点在林地养殖。至今,已出栏180多只,收入4万多元。目前,还存栏山羊110只。小刘林地养羊的成功,带点了本村的群众,现在全村在林地养羊的已经10多户。

  镇党委赵委员说:“近两年林下经济发展态势相当好,到目前为止,林下经济大户已经发展到120多户,包括养羊、养鸡、养鸭、养兔和种植食用菌等等方面。目前,发展早的年收入已经超过了10万员,其它正在发展中,都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丽水镇双沟村广场上人头攒动,这是镇流动舞台车到该村进行巡回演出的日子,附近的男女老少也三五结伴过来观看。村民陈老伯开心的说:“以前只能在电视上看的文艺演出,现在口都有演出看了!”据统计,2011年镇里的文艺演出队到下辖各村巡回演出了30多场次,观众达2万多人次。此外,镇向各村的图书阅览室配送了大量新书和,还积极推进电视进村入户,已全部完成电视“村村通”工程。

  在该镇麻涌村文化室里,几位村民正在电脑上查阅有关种养方面的资料。其中老李是位养殖大户,他一边上网,一边和其他的人交流饲养土鸡的经验。近些年,丽水镇试试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农村提供数字化信息服务的能力大大提高。目前,全镇85%以上的行政村已开通宽带接入,建成基层服务点23个。

  虽然文化硬件建设上了一个台阶,但由于镇、村文化站、室工作人员不足的原因,除了组织流动舞台车巡演,当地很少组织村民广泛参与文化娱乐活动,此外关于政策和科普方面的宣传教育活动也开展的不多。镇里原有的一些文艺表演团体由于从事创作和表演的人员年纪偏大,节目难以推陈出新,群众慢慢失去了兴趣,使得一些传统的保留节目取消。现在,当地的村民在空闲时间还是以看电视为主,还有一些人喜欢聚在一起打牌或打麻将。

  城市试行垃圾分类,农村连个垃圾箱也没有;城市在清理河道,农村就往河里排污;城市建景观步行街,农村却牛粪满地步步惊心。新农村建设已开展了若干年,一些农村地区的生活垃圾处理现状却不尽人意,甚至严重污染了农村。

  粤兴县的一些偏远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垃圾污染的问题。在青峡镇的一个村庄,一进村就可以看到村道两旁分布着成片的垃圾带,大量垃圾随意丢弃在旁、田边、水渠、等地方。不仅如此,还有塑料袋、纸屑、饮料瓶等零碎垃圾被风刮到了村道中间,狼藉不堪。

  在村委会前面的村道旁几堆垃圾几乎将村委会围住。有村民在烧垃圾,他称:“太脏了,实在看不下去了,一把火烧掉,眼不见为净。”一位正在菜地里干活的村民说:“村民日常的生活垃圾都是随手丢,沿丢,根本无人管。”今年来垃圾问题比较严重,村里于是请了一个村民专门负责垃圾清理,但一般半年才清理一次,效果不佳。

  “农村就这样”的认识不仅存在于村民的心里,而且在部分的基层干部的脑海中也根深蒂固,因此即使见到边成堆的垃圾大家也见惯不怪,等凑够一堆“一把火烧了”,或者扔到河里,“水一冲就没了”。

  对于农村垃圾污染问题,有专家指出,一方面是由于部分村民长期养成的不良生活习惯;但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基层干部的观念问题。基层干部要转变观念,农村卫生的意识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紧密结合起来,带头珍惜和爱护农村生活。

  走进上坝镇的各个村子,处处可见粉刷一新的农家小院、整齐干净的水泥面,疏浚清澈的小河塘,边也都栽上了各类苗木,掩映在花草丛中的小村庄显得安静。

  在闫楼村的整治现场,村里的干部群众都在忙着清理垃圾、清洁河塘、粉刷房屋。村委会黄主任说,他们带领群众,开展了系列“专项整治活动”,采取“拆、修、护、刷、绿”等办法,集中整治生活垃圾、生活污水、河道沟塘,使村庄的面貌有了明显改观,经过近几年的整治,该镇的7个行政村都展现出新的风貌。

  闫楼村的整治只是上坝镇美好乡村建设行动的一个缩影。这个镇其它村的整治和美化绿化工作都在热火朝天地开展。新绿片片绕乡村,绿化、美化是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一个亮点。秀美怡人的沿河公园建成以后,成了上坝镇农民享受休闲时光的好去处,公园优美,道整洁,草坪青翠,树木交错。闲暇之时,农民齐聚于此,漫步聊天,其乐融融。上坝镇,以沿河公园等游园绿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实施农村建绿工程,努力构筑绿地绿水交融的生态景观格局,使农民的生活处处绿意浓浓。

  今年春天,上坝镇实施了农村绿化工程,栽植苗木100多万株,涉及30多个种类。在陈夏村绿化现场,干部和群众一起在绿化一线忙碌。这个村绿化面积已占到村庄的50%。能为幸福家园建设出力流汗,大家都十分高兴,参加义务劳动的村民表示,能生活在天蓝水清、地绿人好的中真是太幸福了。

  美好乡村建设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建立了完备的垃圾处理系统。上坝镇投资40余万元,购置了垃圾清理设备,建设了300多个垃圾处理池,投资185万元建设了压缩式垃圾中转站,按照用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县处理的清洁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大力推进镇村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化和生态化,大力推进镇村垃圾污染治理工作,实现了生活垃圾的分类化和生态化。上坝镇的垃圾处理系统,以2千人口为基数,每20户一个小型垃圾池。垃圾按可用垃圾、填埋垃圾分类,每村因地制宜选择废弃的沟塘建立多个垃圾填埋场,以减少垃圾运输量,做到垃圾集中倾倒,统一收集,统一处理,来及收集率、清理率和处理率达到了100%。他们还制定了村卫生所医疗废物安全处置工作制度,有效地按照记录、范冰冰和王学兵按要求分类贮存,统一送到有资质的医疗废弃物处理中心处理。另外还设立了“分段包干制”的管理模式治理河道,做到“河水清、无杂草、无垃圾、无秸秆、无漂流物”,通过清理淤泥,清理垃圾,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达到“河畅、水清、岸美”,切实改善了农村水。

  成田镇是粤兴县北部的山区镇,山地丘陵约占总面积的85%,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农民依山而栖,居住分散,经济发展落后。

  镇委、镇邀请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对镇情有了更准确的把握:成田镇的资源在山水,潜力在山水,出和希望也在山水。他们从山区实际出发,从总结典型经验入手,找到了一条颇具山区特色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建设生态村。

  为逐步实现这个目标,首先镇紧紧抓住水利这个农业命脉和交通这个经济动脉,下大力气加强对硬件的。在水利、交通方面,对当地的中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疏浚治理了河道,兴建了农田水利项目,扩大了灌溉面积;了农村公,修建了桥梁。另外是美化村庄,以建设宜居村庄为目标,实施了农村新居建设工程,将农村危房与农村农业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和移风易俗相结合,引导农民对旧村进行了重点。通过对和基础设施的完善,为生态村的建设打下的基础。

  当地积极发挥农村“土专家”、“田秀才”的作用,定期组织林果、花卉、黄烟等特色产业的种植能手进行授艺,并带头以社会化合作的形式推动生态村的建设。三联村,总面积为7900亩,山地丘陵面积约占89%。该村立足山区优势,发展贡柑、板栗等绿色无公害果品,户均7亩果园,形成了“山间果树缠绕,山峦梯次起伏,水面波光粼粼,山中有水,水中有山”的良好生态,全村果园达到3800多亩,贡柑打进了高端销售市场。去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168万元,仅果品一项农民的人均收入就达到2000多元。

  近些年来,一些村还挖掘生态资源优势,把生态和旅游结合起来,建设以旅游为产业特色的“乡村游”、“农家乐”品牌生态村。桃花村,总面积7400多亩,果园面积3500多亩,其中桃园1500多亩。该村以桃为载体,大作桃文章,通过引进投资,完善基础设施,扶持村民兴办了桃花山庄等20多处农家乐旅游点,打造了一个集旅游、休闲、度假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度假村,现在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过万元。

  北岭镇的生态农业可以说发端于沼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北岭镇开始推广沼气,并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沼气化需要人畜粪便,促进了当地家庭养殖业的发展和厕所的。当全国大兴农村改水改厕时,北岭镇农民早就用上了“城里的厕所”。由于沼液渣是很好的有机肥料,当地便于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水果种植。正是按照生态链条的关联性,按照循环经济的模式,该镇的生态农业逐步发展壮大起来。

  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了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和种植业的“金纽带”。每办一个沼气池要配套养5头猪,促进了养猪业大发展;大量的有机化肥的使用使农作物品质优良,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粮食产值连续10年增长,水果每年以40%、养殖业以50%的速度增长。

  这种“三位一体”生态农业的发展改变了村民的传统生活方式。“烧柴”变为“烧气”了森林资源,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而且人畜粪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使村庄大大改善。如今北岭镇的各个村庄果园遍布,山岭葱郁,清泉流淌,一派美好和谐的景象。

  我国大部分人口在农村,大部分群众是农民。要想建设幸福广东,必然包含对幸福农村的建设。因此建设幸福广东,必须从农村抓起,从基层抓起。

  今年来农村的、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虽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依旧存在很多问题,还有很多的薄弱环约着农村的健康、全面发展。这些薄弱环节包括农村产业、科技、文化人才匮乏,农村的文化建设滞后,农村生态、卫生状况堪忧等方面。其深层次的原因有很多:农村待遇、生活条件差,人才进得来,留不住;文化产业投入不足;农村卫生设备落后;基层领导不足,农民生活习惯比较差。

  首先,“以人为本”“留得住人才,引得进人才”,充分发挥乡土人才优势。让所有人饿着肚子谈奉献是不切实际的。只有生活保障到位,才能农村发展的人力支持。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科技、文化等工作人员的待遇,保障其生活水平,使其不为生活所忧,扎根农村。同时,对于农村本土人才,要大胆启用,大力重用。

  其次,基层领导转变观念,科学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在决策前,要加强前期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汇集民智。在决策时,要结合地方特色和优势,因地制宜,与地方实际结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要重视经济发展,又要重视生态的工作。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力量,提高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要充分发挥干部的带头作用,以身作则,垂范示教。

  再次,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经济,推出特色产品,搞活多种优势。经济的发展必须以资源为依托,因此地方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地方的资源优势。龙潭镇的经济发展就依赖了当地丰富的林业资源,将养殖业与菌类种植业相结合,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成田镇充分结合了当地的山水资源优势,对和基础设施进行改善,最终为生态村的建设打下了的基础。

  然后,发展合作社,推动农业产业化,建立品牌,统一销售,生产标准化。中国农业一直是分散的小农经济为多,过于分散的小农经济既会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也不利于流通和销售,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既不能产品质量,也不利于提高品牌和知名度,因此有必要合作经营,建立品牌和标准。

  最后,兼顾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生态种植,生态旅游,生态农业。生产发展不能放松,生态建设亦如此。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注重,不能再透支地球,农村、农业尤甚。更可喜的是,成田镇大力发展的生态旅游,则是把产业与生态结合,齐头并进,相得益彰。这是宝贵经验,值得各地结合自身情况考虑。

  当今时代,幸福不仅仅是朴素的鸡犬相闻的乡土情怀与衣食无忧的小康愿景,还包含着整洁的生活、丰富的文化、现代化的产业模式等诸多要求。既保持农村优良传统,又吸收现代化的精髓,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如是,幸福农村,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