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南方号上线

※发布时间:2020-11-28 5:35:19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今年10月,粤港澳大湾区第一份综合性文学评论刊物——由广东省作家协会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正式创刊,中国作协铁凝为题词并表示祝贺。

  据悉,《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为双月刊,以“正确的导向和办刊方向,立足粤港澳大湾区,关注文学最新动态,促进文学繁荣发展”为办刊旨,每双月1日出版。创刊号开设的重点栏目有“前沿观察”“思想圆桌”“非虚构文学研究”“粤港澳文学瞻巡”“作家作品评论”等,总计刊登了20篇文章,近21万字。广东的作家、评论家将以此为重要平台和阵地,加强大湾区文学评论工作,催生文学精品力作,服务人文湾区建设, 迈出“广东文学异军突起”战略的一步。

  为展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共建的发展和整体风采,进一步擦亮“粤派”文化品牌,即日起,南方日报与广东省作家协会合作,在南方+app上正式开设“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南方号,进一步提升广东文学自信和文化自信,首期将发布省作协党组、专职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编委会主任张培忠理论文章,就如何充分发挥文学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人文共建中的独特作用,以及办刊、栏目特色、发展目标等议题,进行了论述。

  今年十月一日,《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正式创刊。花好月圆,家国同庆,值此美好时刻,一份立足粤港澳,关注文学最新动态,引领文学创作方向的全新的文学理论刊物应运而生,花落湾区。中国作家协会铁凝为此专门题词:“祝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创刊!希望这份在建设大湾区的宏伟实践中,在多元文化的汇流激荡中,以充沛的活力和创造力,成为新时代中国文学理论创新、观念变革的前沿。”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文学界的一大盛事,也是中国文学界的一大好事。

  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服务国家战略的客观需要。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是习总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国家战略,既是新时代推动形成全面新格局的新尝试,也是推动“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按照中央的部署,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大湾区建设,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人文湾区建设。相比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创新,文化软实力的构建和话语权的形成,是一个更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影响更为深远的根本之策。为充分发挥文学工作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的独特作用,省作协舆情,挖掘潜力,整合资源,创办了大湾区第一家文学理论刊物,为缔造大湾区全新的文学谱系搭建起全新的平台。

  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补足广东文学短板的现实需要。1983年,由省作协创办的《当代文坛报》,曾是中国第一家文艺理论月刊,在推介广东作家作品、构建广东文学话语上,钩沉索隐、不遗余力,推波助澜、披荆斩棘,可谓风生水起、独树一帜,后因种种原因,在1997年停刊。对此,郭小东教授有过精辟评述:“广东文坛最遗憾的文学事件,是《当代文坛报》终刊,它的消失,也意味着广东文学从新时期的起步到鼎盛;从居南方之首到最终陷落的悲怆事实。它和它的作者、读者,和经济社会时尚消费中的文学退让一起,渐行渐远,失去了重要的前沿阵地,广东文学评论队伍整体溃散,以致连个体的突围也成了梦想。”这一情状,造成二三十年来广东文学最大的短板:阵地缺失、队伍凋零,除了极少数个人努力外,整个广东文学基本上在中国文坛集体失语。这种现象,与广东经济强省、文化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亟须改变。

  创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是推动新时代广东文学异军突起的迫切需要。党的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广东文学迎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省委、省高度重视文学事业,大手笔规划广东文学发展蓝图,出台《广东文学创作振兴三年行动计划》,斥巨资建设广东文学馆,出台政策广东文学院;以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100周年为契机,组织实施“再出发”作家深扎创作、全省长篇小说创作推进会、全省长篇报告文学创作推进会、全省青年作家创作会议,扶持一大批重点文学创作选题。省作协按照省里的部署和要求,一手抓文学创作,一手抓文学评论,加强协调,主动作为,组织召开广东文学评论工作座谈会、新刊创刊筹备工作座谈会、新刊创刊编委工作座谈会,梳理广东文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研究广东文学繁荣发展的途径和举措,吹响了广东文学全面振兴、均衡发展的号角。

  筚蓝缕,以启山林。大航海时代以来,文化传入以后,广东因得地理之便,开风气之先,成为“新文化的先锋队”“新文化的策源地”。晚清以降,从黄遵宪的“诗界”到梁启超的“小说界”,从“熟悉的陌生人”到“第三种”,从“走出五岭山脉”到建构“粤派”,广东文学几度辉煌,又几度沉落。今天,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东又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到2050年将深圳建设成为世界标杆城市,体现了中国应对世界变局的战略布局,更彰显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非凡抱负。越是发展到了关键阶段,越需要把文化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习总《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进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族强,文化的地位和作用,赋予文化工作者以更崇高的和更艰巨的任务。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学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但文学工作者的担当和作为同样责无旁贷。春江水暖鸭先知,文学因其生活的敏锐与洞察现实的深刻,往往承担着更为多样的功能。天时、地利、人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的创刊正当其时,新刊的新作为,则令人期待。

  发出独特的声音,突出前沿性。粤港澳大湾区地缘相近、人缘相亲、语言相通,积淀着深厚的人文传统,形成独特的岭南文化,这是粤港澳大湾区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色;而港澳地区长期华洋杂处、商业发达、多元共生,其文化构成,有着迥异的外向性、丰富性、独特性;深圳、珠海是最早的经济特区,灵活的政策、契约的、的前沿,生成并造就了特区文化。无论历史还是现实,粤港澳大湾区都是文化交融交锋的桥头堡、传统文化与特区文化汇流激荡的先行区,这是独特的优势,也是重要的资源,要善于把握机遇,整合资源,积极引导,锐意进取,努力使刊物成为文学创作的前沿、理论创新的前沿、观念变革的前沿。

  打造强大的平台,突出包容性。要强化平台意识和阵地意识,把这一来之不易而又弥足珍贵的文学园地耕耘好、建设好,为广东作家鼓呼、为湾区作家服务。要及时总结湾区作家的创作成就,认真梳理湾区作家形成的风格特点,积极开展健康有益的湾区作家。要重视湾区文学研究,对经典作家要开展深入研究,如欧阳山、秦牧、陈残云、黄谷柳、金敬迈、金庸、刘以鬯,以及刘斯奋、章以武等,要组织力量,进行深度阐释;对年富力强的重点作家要加快经典化进程,如邓一光、杨黎光、男人冬泳张欣、熊育群、王十月、魏微、盛可以等,要开展专题研究,形成有创见的;对青年作家要加大推介力度,如王威廉、蒲荔子、郑小琼、陈诗哥、冯娜、阿菩、王哲珠等,努力提高有潜力的青年作家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同时,要加强国内外文学经典的研究、非虚构文学研究、网络文学研究,以更宽广的视野面对异彩纷呈的文学世界。

  建构的体系,突出创新性。粤港澳大湾区是一个区域的概念,也是一个文学的概念。依托已经建立的粤港澳大湾区文盟,通过开展文学高峰论坛、湾区文学笔会、文学年会,深入探究和梳理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脉络和文学谱系,创造性、创新性发展,形成以中华文化为核心、文化为重点、岭南文化为纽带、特区文化为特色、融合多元文化的体系,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创新发展,推出一批又一批反映时代要求、中国、体现湾区之美的扛鼎之作、之作,以湾区巨变彰显中国魅力,以湾区故事折射中国故事,以丰富的创作实践建构湾区文学全新的话语体系,不断标注湾区文学、中国文学的新高度。

  日本近代思想家、家犬养毅曾对梁启超说过:“日本维新以来,文明普及之法有三,一曰学校,二曰,三曰。”并称之为现代文明三利器。沧海桑田,一百多年过去了,文明的渠道已发生了性的变化,特别是进入互联网时代,技术不断迭代更新,微博、微信、抖音花样翻新,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和流层出不穷,为获取新知识、传递新信息提供了极大方便。然而,在文化的创造、积累、传承上,在知识的生产、评估与上,传统的报刊仍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说,《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重任在肩,大有可为。要结合重要时间节点和重大历史事件,持之以恒加强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学术研究和基础理论建设,特别是加强对习总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的研究,正本清源,推陈出新,努力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最新的阐发上出新出彩出。同时,刊物也将适应形势变化和读者需求,积极主动在融合的道上重新出发,行稳致远。通过《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使崭新的文学创作,在湾区内外、全球视野中体现广东气质、湾区特色、中国价值、世界意义,不断提高湾区文学、中国文学在全球语境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广东省作协供图)

  

关键词:文学评论编委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