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文学论文> 文章内容

互联网 文学”模式 仙桃七旬老人网络民间文学

※发布时间:2017-9-24 23:14:3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每天早上6点,涂明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通过手机和来自全国各地的100多位网友畅谈文学、相互交流。其中,来往最为密切的是山西寿阳张秀林。从线上聊到了线下,涂明炎更成为了她每年必须探亲的娘家人。

  “我在一些社区、论坛、网站发表了一些关于仙桃的民间故事,秀林看了很有感触,就拜我为师,学写民间文学。”涂明炎回忆,“在网上相识一年后,秀林就来湖北仙桃了,还写了第一篇民间故事《情系老槐树》,在中国仙桃网仙桃社区广受好评。”

  “我爱仙桃,身边的朋友都打趣说仙桃市我第二故乡。”张秀林说,寿阳鲜有人创作民间文学,自从她在网上认识了涂老师,就开始在涂明炎和肖作玉的指导下写民间故事,关于仙桃的地名故事就有7篇。

  面对素不相识的网友,他不吝赐教;对仙桃本地的后辈,他更是勤用手机、一刻不闲地为他们修改作品,给予指导。

  “大家平时难得见面,在微信群里交流更方便一些,我就是担心民间文学后继无人。”涂明炎失落地说道,虽然仙桃各乡镇都有几个写民间文学,但是都不是长期、固定的,鲜有作品。

  “今年中国仙桃网组织的线下活动,我和涂老在一辆客车里面,涂老给我们讲他写的故事《公鸡下蛋》,到现在我都印象深刻,他用孩子稚嫩的言语去人,故事曲折不浮躁。”网友李书君说,她一直听说仙桃有个故事大王叫涂明炎,那次听到涂老讲的故事,让她很受和教育。

  “哈哈……这个故事是有天我接孙子的时候,听到旁边的爹爹、婆婆说哪家的儿媳妇不孝、对自家婆婆不好,当时就萌发了创作的灵感。民间文学的目的就是正能量、真善美。”采访当天,听到笔者提起让网友印象深刻的《公鸡下蛋》,涂明炎以此举例,讲民间文学的创作过程和目的。

  “民间文学,可以是来源于我们真实的生活故事,经过对其思想的提炼、加工变成高于生活的民间故事;也可以是关于地名、物、人等在民间口头上流传的故事,经过整理再回到民间……”涂明炎饶有兴趣地说,时代在变化,有些老故事虽然意义好,但它老式的语言、结构、必须经过新的加工,才能让它继续流传下去。民间文学一定要语言简洁、文字朴素,故事讲究一波三折、有包袱,让大家都看的懂、喜欢看、有所触动。

  仙桃沔街有一处石碑,刻着《狄公为民讨》的故事,就出自涂明炎之手,还有《沔阳八景》《洗鹅台的传说》……等仙桃地名或历史人物的故事,都是涂明炎花大量时间查阅资料、走访了解相关故事的老人……把这一篇篇民间流传的故事变成逻辑清晰、朗朗上口、有趣可读的民间文学作品。

  涂明炎坚定自信地告诉笔者,他经常看《故事汇》《读者》等杂志,只要他想在这发表自己的作品,他就会研究杂志的风格、发表哪种类型作品,他就会写这类风格的作品去,屡投屡中。在工厂工作时,他去考相关技术证书,最终连厂里的老师傅都要向他学习技术。2010年,为了方便写作品,他开始学电脑、用手机、玩QQ……从最开始开机都不会的他,到现在可以用手机一次写两千多字的长篇作品,这种也带动了年纪相仿的几位文学方面的老人家,更激起了许多中年文学爱好者学习新事物的热情。

  因儿时的作文被老师表扬、当做范文,在他心里种下“文学”种子,他一直创作文学作品。90年代,每个星期都有稿费寄到他家。他的载体从文稿纸、A4纸到电子文档,因为热爱,他与时俱进,用行动践行“活到老、学到老”的。涂明炎说,只要你想做一件事,用“心”做,就一定会行。

  在涂明炎接触民间文学的20多年里,他搜集、整理、创作民间文学作品350多篇,一百多万文字,发表在全国50多家报刊上,收获颇丰,为仙桃民间文学的发展和宣传做了很大贡献。他本人也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湖北省作家协会,湖北省诗词学会,湖北省楹联学会接纳为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大辞典,湖北作家辞典第三辑还收录了涂明炎的生平。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以为夕阳既是美好的,也是珍贵的。年逾七旬的我,常常自比夕阳,尽管夕阳的余辉短暂,黄昏时间不会长,我将在这有限的时间里,加倍努力,笔耕不止。创作更好、更多的民间文学作品,回会、答谢读者。”涂明炎说。 (王华 胡慧敏 郭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