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科技论文> 文章内容

二师二十四团职工管高闲等科技小发明收获大惊喜

※发布时间:2016-4-7 19:19:25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兵团新闻网铁门关8月17日电(张容)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二师二十四团这片热土上,职工们秉承着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的,纷纷投入到减轻农业生产劳动力的“小发明”上。这些小发明既增加了职工收入、加快了生产进度,又净化了生态。

  管高闲:大棚育苗穴盘点播器带来大效益

  “这是我发明的手持式大棚育苗穴盘点播器,操作简单,效率高,可减少劳动力,一分钟可点种十余盘。”说起小发明,二十四团四连职工管高闲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近年来,二十四团大力推广新技术发展农业,团场万亩土地农作植运用了育苗移栽技术。职工在移栽前要先在大棚进行点种育苗,由于育苗移栽是一项新技术,还没有点种机器,职工们就只能用手一窝一窝的点种,三分钟才能点完一盘,不但费时间而且要消耗大量劳动力。2009年,为了能够缓解这种现象,平时爱好创新、研究小发明的管高闲闲不住了,了“科研”模式。

  作为一名职工,平日里,光是大田里的工作就让他早出晚归了,因此,他只能挤出晚上的休息时间,研究制作小发明。在研究制作手持式大棚育苗穴盘点播器的过程中,他反复研究、多次试验,浪费了不少材料跟种子,但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一个月的努力钻研下,他成功了。发明出的手持式大棚育苗穴盘点播器一分钟可点种十余盘,相当于40个职工一分钟的点种数量,备受职工亲睐。截至目前,他已卖出1000余个点播器,纯利润近十万元,效益相当可观。

  李庆:捡拾残膜机减少白色污染

  李庆是二十四团四连的一名普通职工,在基层种地10余年。他很善于发现问题和总结经验,并常常运用小发明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2011年9月,正处夏收农忙时节,李庆率先完成了西红柿收缴工作,开始了捡拾残膜工作。在捡拾残膜的过程中,他遇到了难题:根本找不到人来帮忙捡拾残膜,大家都忙着收西红柿赚钱去了。他心里想,年年种地那么多的活都忙过来了,不能被这事难住。面对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李庆下了决心,一定要解决。于是他回忆起在春播到收获的过程中,犁地、耕地、打药等工作多处采取的是机力作业。“为什么捡拾残膜就不能也用机子呢?”这个问题不停地在他脑海里回荡。2011年9月底,他放下了手头上的活,开始研究制作捡拾残膜机器,不论白天还是黑夜,他一门心思的投入到研发捡拾残膜机的事情上。

  经过一个月的刻苦钻研,2011年10月底,李庆研制的捡拾残膜机具诞生了,每天可捡拾废旧残膜300亩,捡拾残膜率可达条田残膜的三分之二,大大减少了农田的白色污染。

  四连职工卢空军高兴地说:“以前在收获完农作物后,我们都是人工清拾残膜,只能清除残膜的十分之一,现在有了李庆的捡拾残膜机,通过机械和人工两次捡拾清理残留地膜,废旧地膜回收率可达到90%以上,净化了农田生产生态,让农田更干净了,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吕世平:滴灌带回收机省时又省力

  7月24日,在二十四团三连已收割完小麦的地里,一辆机车吸引了众多干部职工,大家指着机车议论纷纷。笔者经了解,原来这是一辆滴灌带回收机器,是由该连职工吕世平于2015年6月研制而出,现在,正在地里回收滴灌带。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革新及水资源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职工在种植作物过程种,选择了不但能省时、省力、省钱,还能节约水资源的滴灌技术。为了节约成本、减轻污染,在作物收完之后,职工都会开展回收滴灌带工作。据了解,回收滴灌带,一百亩地要用十余个工,一个工人的工钱是100元,投入相当大。为解决这个难题,今年,该团3连职工吕世华自制了一辆滴灌带回收机器,这个机器是由他本人花费了半个月的时间焊接完成。在制作完成后,他找出了之前用过的废旧滴灌带开始试验,经过反复的试验、调整,终于获得了成功。

  受益的三连职工岳乐得合不拢嘴:“吕世华的这个滴灌带回收机子就是好用,以前我家回收滴灌带要用八个工,现在就只需他把机子开进地,一天就回收完了,也不用操那么多心。”

  在团场,像管高闲、李庆、吕世平这样为了农业机械化作出大贡献的职工还有很多,他们热衷于小小发明,在创造“小发明”的这条上越走越有劲儿。

推荐:

关键词:科技小发明: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