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309导读:为迈向制造强国锻造技能人才力量

※发布时间:2022-3-10 14:53:17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代表委员热议:

为迈向制造强国锻造技能人才力量


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道路上,技能人才是有力支撑。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对壮大中国制造的技能人才力量依然展现了期待:“加快培养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急需人才,让更多劳动者掌握一技之长、让三百六十行行行人才辈出。”


“十四五”时期,技能人才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职业技能培训首次编制国家级五年专项规划。适应产业转型升级,我国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哪些痛点堵点?为实现“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转变,如何积蓄技能人才力量、激发技能人才创新动力?代表委员展开热议。


培养高端复合型技能人才势在必行


“缺乏高技能操作人才,即使有再好的设计、图纸,也难以转化成产品。”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一汽红旗工厂首席技能大师齐嵩宇呼吁:“加强技能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批知识技能型、高端复合型智能制造人才势在必行!”


人才是产业发展的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心重视技能人才,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我们要有很强的技术工人队伍。”


中国制造高质量发展催生产业转型升级,对一线产业工人的要求不断提高,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成为重中之重。据《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预测,2025年我国制造业10大重点领域人才缺口约3000万,缺口率达48%。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309导读:为迈向制造强国锻造技能人才力量


齐嵩宇在企业走访调研中看到,机器人进厂了,智能化生产上线了,但大量经费投入后,没有足够的智能制造技能人才撑起智能化生产线,以致一些企业在转型过程中出现困难甚至倒闭。他建议,由人社部牵头组建赋能平台中心公共服务综合体,打造集教育研究、教学实训、科技研发等于一身的产学研创平台,各地整合资源和企校需求,依托平台培养符合当地企业智能化升级改造需要的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同时架起企业技术交流的桥梁,打造高技能人才高地、新品试制车间和技术创新孵化高地。


全国政协委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郑永飞也有同样的感受:“安徽正从一个农业大省阔步迈向科技强省,这么多科研成果,谁来落地?我们的高技能人才,太少了!”郑永飞认为,培育高技能人才除了要形成政府、学校、企业三方合力,在培养过程中还要重视“按需施教”,要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技术需求,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并建立定期更新机制,将有代表性的技术、工艺和规范以及典型生产案例及时纳入教学实践内容,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评价指标。


适应产业发展需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不仅要“按需施教”,还要“因地制宜”。全国人大代表、沈阳格微软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张桂平,依托企业创办沈阳北软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充分发挥产教融合优势,对此感触很深。“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信息化、智能化成为重要引擎,许多企业处在工业互联网时代下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需要技能人才不仅要懂专业技术,还要会大数据、编程数控等信息技术。我们将知识工程平台、航空智能工艺等融入新软件工程、新航空工程专业,目前已经为国家大飞机工程项目输送了许多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张桂平介绍。


去年,人社部公布新版国家职业资格目录,智能制造、互联网营销师等59个国家职业标准面世。新兴职业在工业改革的浪潮中涌现,统筹培养更多适应新职业的技术工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意义重大。


“复合型专业教师队伍是托起技能人才培养计划的‘先行者’。”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郭锐关注到,在智能化生产线上操作的员工,基本由生产厂商提供相关培训,技术工人只学会了现场操作,而没有系统学习设备研制、操作方面的工作原理,不利于后续工作中判断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维修保养设备等。他建议在技工院校设立复合型专业教师培训基地,从学校抽调计算机、数控、互联网等专业的年轻老师进行综合培养,为物联网、智能制造等新专业积蓄师资力量。


畅通道提待遇,让技能人才“快马加鞭”


2021年,山东省德州恒丰集团的技术工人喜事连连。企业获得技能人才自主评价资格后,一年来为纺织纤维梳理工、并条工、纺纱工等5个工种6个级别评价工人技师2351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德州恒丰集团高级技师王晓菲欣喜地看到,车间里大家的精气神更足了:“放权松绑后,灵活畅通的技能认定让青年技术工人工作更踏实、更积极、更有奔头。”


从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到提高技术工人待遇意见,再到加强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意见……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文件的出台,让广大技能人才迎来希望的春天。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309导读:为迈向制造强国锻造技能人才力量


“技能人才流失现象得到缓解,在一线生产中精进技艺、创新试制的动力更足。”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运营三公司工务维保部副经理张杰告诉记者,他带领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中2名成员,去年通过“双贯通”政策被评为高级工程师,为团队技术技能的融合、整体研发实力的提升注入了动能,目前工作室已获批7项国家级实用新型专利。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但在实践中仍然存在“中梗阻”:技能人才的职业发展通道有待继续拓宽,一些中小企业在落实技术工人待遇提升方面还有欠缺。


全国人大代表、一汽解放大连柴油机有限公司高级技师鹿新弟一直关注技能人才的成长,他看到在当前的技术工人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下,有些产业工人30岁左右就达到高级技师等级,过早触碰到“天花板”,可能会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不足、创新动力不够,或是选择转任管理岗,脱离一线生产,“生产一线留不住‘宝贝级别’的工人,会影响中国制造发展的速度。”


鹿新弟建议,在国家层面设立“新八级工”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制度,建立企业科学考评体系,拓展纵向发展通道,让拥有一定技术水平的青年高级技师有长远的发展空间,促使他们在岗位上不断锤炼技艺、绽放光彩。


钱袋子实实在在鼓起来,才能让制造业一线的技能人才“快马加鞭”。全国人大代表、河南能源化工集团永煤公司车集矿机电一队主副井电工班班长游弋在调研中发现,技术工人待遇提升等政策在落实环节仍有不足,他在今年的建议中提出改进分配机制推进技能人才政策落地,加强顶层设计,逐步建立完善自上而下、更加合理的分配机制,推进激励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为广大技能人才带来美好生活的期望。


传承工匠精神,营造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


“焊接时产生的火花绚丽而短暂,只有将这份短暂无限延长才有意义!正是有了这种精神和技术的传承,才使得我们的航天事业后继有人。”今年全国两会首场“代表通道”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航天天马机电科技有限公司焊接班班长姜涛分享了他对工匠精神的理解,35年来他用手中焊枪,为国家航天产品屡屡攻克焊接难关,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先后培养出300多名优秀焊接技能人才。


近年来,党和国家重视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工匠精神、劳模精神成为夯实中国制造技能人才力量的精神源泉。


“接续讲好劳模工匠的真实故事,用他们的奋斗精神、光辉业绩,激励更多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发挥产业工人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加快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技能铁军。”全国政协委员、茂名石化首席技师张恒珍建议。


中国组织人事报20220309导读:为迈向制造强国锻造技能人才力量


加强关心关爱,让技能人才更有获得感和职业认同感。全国人大代表、中建五局总承包公司项目质量总监邹彬提出,提高工匠人才的公共服务水平,在子女教育、医疗保障等方面给予支持,社会要持续开展尊重工匠、崇尚工匠相关宣传表彰活动,形成工匠文化展示成果,进一步营造关心关注工匠人才的社会氛围,着力提升工匠人才的社会地位。


今年10月,第46届世界技能大赛即将在上海举办,无数年轻技能人才将迎来展示技艺、切磋比拼的舞台。这几年随着各层级、各行业技能大赛的火热开展,“学技能也能成才”“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在许多青年学子心中埋下种子。


来自世赛金牌大省、技工教育沃土的广东,全国人大代表、佛山技师学院副院长杨珍对此深有体会,“技能竞赛的举办带来正面宣传引导,让更多人认识到技能人才也能大有作为,近年来招生情况越来越好,学生参与竞赛的热情高涨,学校里磨炼技艺、比学赶超的氛围浓厚。”


重视表彰奖励,让高技能人才发挥“明星”效应。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手工焊焊工白映玉建议,加大对高技能人才在各级、各类技能竞赛表彰中的倾斜力度,做好国家级、省部级技术能手的评选表彰,发挥好技能竞赛在引领广大技能人才提升技能方面的示范、带动、激励作用。


时代在发展,产业在转型,人才在升级。中国正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道路上全速前进,呼唤一支适应“中国制造”“中国质造”“中国智造”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队伍,为阔步迈向制造强国加足马力!


如需订阅中国组织人事报请点击:中国组织人事报订阅

关键词: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