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助力区域协同发展

※发布时间:2020-10-28 23:10:23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以下简称)是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市研究室(市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创办和建设的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是市决策咨询和公共政策研究机构。经市社会科学规划办批准创建于2007年4月。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为依托单位,设有专家委员会和首席专家。主任由校长担任,下设执行主任、秘书长及办公室,现有兼职研究人员10余名。以建设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的理论高地和智库为目标,立足首都发展实际,依托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首都经济及首都圈发展、城市治理与社会政策、产业经济、城乡一体化、资源生态及国际化进程等。二期、三期建设验收获得优秀,目前处于四期建设中。

  的建设目标是,通过打造标志性学术品牌、搭建决策咨询服务平台和促进应用,提升学术影响力、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打造首都新型智库,努力承担起服务学术研究、服务决策和服务社会发展的重大责任。规划到2020年,建成首都及首都圈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研究高地;建成国家和地方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建成京津冀大数据应用咨询服务的重要平台。

  三期建设期间,正处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时期。以研究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导向,以建设首都新型智库为目标,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

  一是注重科学研究,承担服务学术科研责任。在建设期间,紧紧把握国家、区域和首都发展中的重大问题,进一步聚焦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研究方向,持续性、前瞻性、性的研究内容,汇聚队伍,突出特色,提升优势,打造品牌,着力提升的研究水平,全面提升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

  二是促进应用,承担服务决策责任。注重加强高校与的紧密结合,注重应用研究的,着力提高的决策影响力,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政策咨询。

  三是搭建咨询服务平台,承担服务社会发展的责任。积极搭建大数据服务平台、学术交流平台和基层监测咨询平台。根据、企业以及社会需求,连续十年举办“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为三地、学界及相关社会学术团体搭建起学术交流的平台,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社会的能力和影响力。

  一是以科学研究为核心,质量层次均有大幅提升。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以课题研究为核心,以提升科研质量为重点。从研究任务来看,近三年来,核心研究团队10人共完成了课题29项;出版专著20余部;发表学术论文69篇;获领导批示11篇;获省部级项4项。从研究质量来看,总裁做完留在她身体里在29项课题中,国家级课题2项,省部级课题21项;69篇论文中,权威期刊论文14篇,核心期刊论文33篇。

  二是聚焦首都圈,不断深化研究,形成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聚焦和凝练研究方向,以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把首都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置于国家战略格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来研究,以重大问题为导向,不断拓展研究广度和深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理论与现实发展的历史脉络、资源承载力状况、城市群规模结构与空间结构、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生态共建共享以及交通、产业、城镇、生态、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的协同创新等进行了全方位、多视角的系统研究(见图1)。

  三是以研创蓝皮书为抓手,着力打造标志性学术品牌。自2012年以来,重点打造“京津冀蓝皮书”等智库产品,按照“科学性、权威性、前瞻性、原创性、性”等要求,整合京津冀三地专家协力攻关,打造学术品牌,已陆续出版了《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发展报告(2012)》、《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等系列性,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并先后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全国第六届“优秀皮书”一等,全国第七届“优秀皮书”二等。目前,京津冀蓝皮书已成为国内外研究京津冀的重要参考文献,并已被译成英文,在海外出版发行。近年来,“京津冀蓝皮书”主创团队的文魁教授、祝尔娟教授、叶堂林教授、张贵祥教授等多次接收人民网“强国论坛”专访(见图2)、新京报、财经网等的采访,其重要研究结论多次被经济日报、、日报、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社会科学网、新浪财经、凤凰财经等40余家转载报道,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前(2013年),承担了中央研究机构委托的重要课题,为习总2.26重要讲话提供重要参考。就对京津冀资源综合承载力(包括人口、水、土地、生态、交通、公共服务等)状况进行全面系统研究,并探讨了如何提高京津冀区域承载力的有效径,出版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3)——承载力测度与对策》,并将研究得出的基本判断直接提交给国务院办公厅领导;参与了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的有关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的前期研究,为习总2014年2.26讲话提供了重要参考。同时,承担了市委研究室委托的关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课题,为市委市迎接习总对市考察做了重要的前提准备。为此,市委研究室特发来感谢信。

  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之后(2014年),在重要报刊上发表系列文章,对这一国家重大战略进行政策解读。一方面重点研究了京津冀城市群如何实现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出版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4)——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另一方面基于的前期研究,配合形势需要,重点解读这一战略的重大意义及发展思,先后在经济日报、日报、人民论坛、前线、工作、人民网、新华网等重要报刊及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如阐述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五大战略意义”,提出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关键要处理好“四大关系”;探讨了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突破口和径等。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出台前后(2015年),的研究重点放在了如何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重点研究了“协同创新”问题,并组建了“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出版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5)——协同创新研究》,从交通、产业、科技、生态、城镇、公共服务、人口、制度保障等多个领域,探讨了如何通过协同创新来促进协同发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进入全面落实区域规划的实操阶段,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可为有效监测区域协同发展进程、实施有效的政策调控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出版了《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从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人口发展指数和企业发展指数等五个维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具体紧行定量测度分析。

  2013年,对京津冀资源包括人口、水、土地、生态、交通设施、公共服务等状况进行了测度分析,认为水资源是京津冀承载力的最大“短板”、大气污染与水已成“软肋”等,并针对京津冀资源的突出“短板”,探讨了如何围绕“增能、减压”来提高京津冀区域承载力的具体径。2014年,对京津冀城市群进行了深入研究,指出京津冀城市群城镇人口分布呈“倒”型,城镇规模结构呈“哑铃型”,区域内城镇发展极不平衡,并探讨了如何优化空间结构、提升质量的具体径。2015年,对京津冀协同创新进行了深入研究,重点探讨了交通、科技、产业、生态、公共服务、体制机制等领域的协同创新具体径。2016年,构建了以支撑力、驱动力、创新力、凝聚力和辐射力“五个力”为基本框架、由5个二级指标和21个指标组成的测度指标体系。对京津冀综合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与分析,提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作用,天津凝聚力突出,创新力增长迅猛等重要结论。

  研究提出的一些基本观点和政策,引起中央及地方领导的关注和重视,如提出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从四个方面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即在瘦身中强体,在合作中增能,在输出中带动,在整合中引领。又如提出“完善治理机制是京津冀生态共建的关键”,指出在战略推动、规划引领、监测监管、政策调控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可替代、功不可没;而市场手段,如通过生态资源有偿使用、排放权交易、专项基金、税收惩、购买等,则是实现生态补偿的基本方式和有效径。基于大数据分析,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最新进展做出分析和判断,如对津冀投资呈现出加速态势,这说明非首都核心功能疏解速度正在加快;对津冀投资集中于五个行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投资偏向,而服务业的投资偏向于天津等,并提出尽快建立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平台的具体。

  2013年-2016年,多篇研究或国家级和省部级领导批示。其中,在内参发表的“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完善治理机制推进京津冀生态共建”、“从大数据看对津冀投资情况及相关”、“对京津冀44个市区县企业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等四篇要报,获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组长张高丽重要批示;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发的“应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完善治理机制是京津冀生态共建的关键”等两篇,获局委员、市委郭金龙重要批示;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发的“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发展对比研究及政策”,获时任市市长王安顺重要批示;此外,还有多篇研究,获时任天津市委孙春兰的批示,获市主任牛有成批示,部分被国务院办公厅采纳、刊登在《要报》和《内参要报》上,成为服务决策的重要参考。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大数据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之一,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战略,需要的政策调控和引导,进而需要对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的及时监测和发展趋势的准确把握。科学决策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支持。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组建“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有利于在采用常规统计数据监测的基础上,对海量大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可以发现一些用传统手段发现不了的重大现象和问题,可更有效地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可以说,组建“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正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

  2015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与龙信数据()有限公司共建了“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这是建设首都新型智库为目标的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共同体的一种有益尝试。龙信数据()有限公司,是中关村大数据领域的领跑企业,作为数据智库的者和践行者,专注于大数据挖掘研究,拥有技术、资本、市场、人才等多方面优势。拥有覆盖全国31个省所有市县超过3100万企业全量数据资源 44.7亿条,拥有深耕多年的信息捕获渠道,数千个指标维度,1000多个细分行业,7*24小时数据更新机制,数据范围仍在持续扩展。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圈研究团队,拥有多年深厚的研究基础、三地专家研究团队以及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等优势。特别是连续出版的京津冀蓝皮书已产生巨大社会影响,成为国内外研究京津冀发展的重要参考文献。首都高校与大数据企业的紧密结合,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2015年7月,运用企业大数据对2014年-2015.5以来京津冀三地企业相互投资进行分析,以观察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其研究:“从大数据看对津冀投资情况及相关”,刊发在内参(2015.10.22),获得张高丽副总理的重要批示。

  要监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及其目标实现程度,需要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进而需要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指数是一种表明社会经济现象动态的相对数,运用指数可以测定社会经济现象的总动态,分析社会经济现象总变动中各因素变动的影响程度。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目的就是为构建京津冀协同发展监测平台、进行长期性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研究京津冀指数,来监测运行、发现问题、评估政策、预测前景、衡量目标,为决策提供依据,为规律探讨和理论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2016年,把研究重点转向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指数研究,包括发展指数、协同指数、生态文明指数、企业发展指数和人口发展指数,并对、天津、的综合发展指数进行全方位测度与综合分析。该将以《京津冀发展报告(2016)——协同发展指数研究》形式,于2016.4正式出版。从一定意义来说,京津冀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风向标,它将显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体态势与变动方向;京津冀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温度计,它将度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水平变化与实现程度;京津冀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晴雨表,它将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关键环节;京津冀指数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观测员,它将研究和记录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变动特征与运行轨迹。

  2015年,为配合工信部的“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规划”出台和宣传,受工信部委托,与工信部合作共同编制了“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导引”手册,并提交了“关于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监测要报”。在摸清京津冀9大产业、30个重点园区发展底数的前提下,运用大数据对京津冀投资动向及其产业发展态势进行了深入分析,发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动向,如三地互投逐步加速,跨区域投资合作日趋活跃;辐射外溢作用,非首都功能疏解取得积极进展;投资天津倾向研发及资本环节、制造环节倾向;滨海新区及唐廊石保成为对津冀投资的热点地区;津冀投资互动频繁,产业协作持续加强;京津冀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等,其监测报告已提交相关部门。2016年受工信部委托,将依托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为工信部定期提供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监测报告。

  同时,应市社科联、高新区、渤海新区等机构及园区管委会的要求,拟与这些单位合作共建监测、研究或咨询,在这些产业合作示范园区、生态共建共享示范建立长期的监测点,充分发挥双方的信息数据及研究力量的整合优势,从典型案例研究入手,总结经验,探索规律,为决策、企业发展和理论研究提供咨询服务。

  2015年9月, “京津冀区域发展协同创新中心”宣告成立。该创新中心由大学、南开大学、大学、经贸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共同组建。还作为合作单位之一,与中国社科院共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2016.1.6政策研究主任、王稼琼校长出席了由中国社科院主办、市人民承办召开的“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库”成立仪式,并在大会上作了主题。

  在10年的发展建设中,在运作模式方面根据发展需要不断探索,较好地实现了团队、课题和论坛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独有的运作模式。

  首先,团队建设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10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团队统一,内外联动,良性沟通,协同作战的团队意识,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团队包括京津冀三地四方的众多学术领域的专家,在联合攻关,推出的同时,培养了近20名优秀博士生和近60名硕士生。的核心在其中也得到锻炼和成长,中青年脱颖而出。

  其次,课题研究是建设的主要内容。课题研究是发展的核心和关键,更是提升学术影响力的重要途径。而咨询服务是发展的价值所在,是智库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提升决策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的重要载体。通过整合资源、合力攻关,2013-2016年,团队承担各类国家级、省部级、委办局级课题共计近30项,为决策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和现实依据。

  最后,论坛交流发展的重要平台。论坛交流是服务社会作用的体现,也是促进团队建设、课题研究和扩大影响的推进器。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为主办单位,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科院等国内一流院校及研究机构共同承办的“首都圈发展高层论坛”已连续举办10届,该论坛具备高层次、持续性、前沿性等特点,已经成为国内学界研究和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交流平台,其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工作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市社科规划办的直接领导和项目支持,离不开市教委科技创新平台的经费支持,也离不开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市研究室的全方位支持和物质保障。

  在经费和项目有基本保障的条件下,除了承担市教委、市社科规划项目以外,还积极承担了各级地方委托的横向课题,逐步形成了经费、项目来源多元化的格局。

  项目,无论是推荐为市社科规划办项目,还是评审自立项目,都要召开专家评审会,在项目的立项和结项各个环节进行专家把关,对项目的质量和提升研究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

  图书资料库配备:购置相关硬件、软件设备和图书资料,建立研究基础资源和网络交流。的各研究团队,都分别建立了专业图书资料库,如“首都国际化进程”项目,通过国外各种渠道获得国内缺乏的国外10个国际城市年鉴及统计数据资料70多本,国际城市发展战略及其相关领域最新发展动态与260多篇,翻译英文、法文、日文等各类资料约50万字,编辑研究内部集,为研究提供了科学分析的依据和。

  科研信息数据库建设:搭建了“首都经济”、“首都圈发展”、“首都国际化”、“都市城郊经济”等信息资源库平台,指定专业老师组织博士生、硕士生,进行资料数据录入分析和数据网络化处理,初步建立全面系统且便于更新的专业数据库和资源网络平台。组织专业人员进行资料数据录入分析和数据网络化处理,已经在推进课题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网页建设:已初步建成“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网页,设置了“介绍”、“最新动态”、“科研队伍”、“科研”、“学术交流”、“平台建设”、“制度汇编”、“信息资源库”等栏目。

  调研建设:在天津滨海新区建立了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产学研(滨海)暨都市圈研究(滨海)”,在近郊如门头沟、延庆、昌平以及上海崇明前卫生态村等都建立了调研,在组织学生实习、师生调研考察、课题合作研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长期、深入研究首都经济及首都圈发展提供了支撑和保障。

  实验室建设:的科研主要依托市重点实验室(城市群系统演化与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模拟),该实验室是立足京津冀、服务城市和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并具有科学模拟和决策支持特色的智库型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城市群空间协同规划的决策模拟、城市群产业监测及其资源优化调控的决策模拟、城市复杂系统运行机理及其应急管理、城市亚健康诊断及可持续修复治理。除此之外,还可以依托和利用“数据处理与计算机仿真试验室”、“数字化城市实验室”等优越的实验设备。

  将继续依托市政策研究室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建成研究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内一流的理论高地、市决策咨询和政策研究的重要智库。秉承“五个服务”,即服务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服务决策、服务企业运营、服务理论研究。立足首都发展实际,依托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科,研究领域和方向主要包括首都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都市治理与区域协调机制、非首都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资源生态与绿色发展等。打造“一体、两库、三平台、四个中心”组织框架。“一体”是指构建和完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综合监测指标体系;“两库”是指建立京津冀大数据基础信息库和应用信息库。基础信息库是所有分析和挖掘的基础,而应用信息库是基础信息库的应用,即在基础信息库的基础上进行的针对性的分析和挖掘,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三平台”是指建立数据支撑平台、分析挖掘平台和GIS应用服务平台。“四个中心”是指建立数据中心、交流中心、应用中心、咨询中心。

  立足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依托应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科,借鉴世界特大城市及其大都市区发展经验,重点围绕首都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都市治理与区域协调机制、非首都功能疏解与空间优化、资源生态与绿色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规律,研究趋势,破解难题,探索径,为实现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京津冀建设世界级城市群的定位目标提供理论指导,为决策提供智力支持,为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及数据库信息平台。

  一是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是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的一个重要举措。《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大数据中心。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国家的重大战略,要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和战略,需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为的宏观调控和政策引导提供决策依据和数据支持。在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的引导和推动作用是市场不能替代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规划制定、政策调控、运行监测和法律保障。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顶层设计和规划蓝图已经完成,的工作重点应转向通过政策调控来引导和落实规划。而调控的依据和前提在于能及时了解和全面把握实际推进中的新情况、新进展和新问题,因此,的政策调控离不开运行监测,它不仅是制定规划的重要依据,也是政策调控和完善法律的重要依据。而监测运行,需要建立一套统计指标与大数据指标在内的监测指标体系,用以监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进程、及时发现问题、评估政策、预测前景以及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等。因为,要切实有效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当务之急是整合区域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大数据中心,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监测平台。

  二是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有利于海量数据的深度挖掘,发现一些用传统手段发现不了的重大现象和问题,可更好地为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科学决策需要科学的技术手段支持。在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时代,大数据是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谁掌握了大数据,谁就掌握了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制高点和发展的主动权。“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可有效弥补目前传统信息数据分割和滞后等问题。目前政策调控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信息分散和时间滞后,难以及时了解和准确把握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和公共服务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的现实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的科学决策和规划实施。一是数据分散于各个部门,缺乏整合。二是数据滞后,更新不及时。三是单纯依靠统计手段,缺乏及时性、客观性和多样性,需要引入大数据等一些新的分析手段和工具作为重要补充。四是缺乏监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和衡量目标实现程度的指标体系。所以,当务之急,需要整合部门、地区数据,并将统计数据与大数据等各种手段结合起来,构建大数据研究中心,构建包括统计指标与各种大数据等有机结合的监测指标体系以及监测平台,更好地为决策提供服务。

  三是建设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进行指数研究、应用研究和咨询研究,是建设高精尖创新中心的重要尝试。2015年4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与龙信数据()有限公司共建了“京津冀大数据研究中心”,以建设首都新型智库为目标,是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共同体的一种有益尝试。首都高校与大数据企业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对区域内多纬度的海量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运用现代化、可视化技术手段,向部门、研究机构和社会提供有效的决策服务、资讯服务和研究服务,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定会产生积极的影响。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包括交通、产业、生态、城镇、公共服务等全方位、多层次、长期性的协同过程,所以,本研究中心拟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出发,在对京津冀三地宏观经济数据、区域经济数据、全量企业数据进行集成整合的基础上,引入先进的大数据管理技术,开展深入细致的大数据分析应用研究,多层次、长期性的协同过程,所以,要构建的监测指标体系,既需要以规范性、稳定性、可比性、综合性的统计指标为基础,又需要有客观性、鲜活性、及时性的大数据为补充。在实际操作中,本研究的发展指数和生态文明指数多采用统计指标;而企业发展能力指数,多采用大数据来进行测度。同时,将注重纵向分析和长期监测与结构分析和综合监测相结合的研究特色。监测京津冀协同发展进程,有利于及时把握发展动向,发现一些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影响因素,前瞻性地预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基本趋势,为做出重大战略性决策提供客观依据。

  1.中央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对京津冀44个市区县企业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刊登在《内参》2016年4月30日第574期-第575期,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

  中央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从大数据看对津冀投资情况及相关对策》刊登在《内参》2015年10月22日普刊1384、1385期,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

  中央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完善治理机制推进京津冀生态共建》刊登在《内参》2015年1月8日普刊第28期,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

  中央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刊登在《内参》2014年7月31日特刊第38期-特刊第43期,获国务院副总理张高丽批示。

  市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促进在京津冀协调发展中发挥核心引领带动作用的四点》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5年第1期,获市委郭金龙重要批示。

  市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完善治理机制是实现京津冀生态共建共享的关键》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5年第11期,获市委郭金龙重要批示。

  市领导批示:叶堂林、祝尔娟,《京津冀与长三角、珠三角企业发展对比研究及政策》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6年第24期,获时任市市长王安顺批示。

  市领导批示:祝尔娟、叶堂林,《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趋势》刊登在2015年3月《社科联》,获市副主任牛有成、常务副市长李士祥领导批示

  天津市领导批示:主要观点被天津市委办公厅“决策参考”2014年4月10日第3期采用,获局委员、时任天津市委孙春兰批示。

  市领导批示:《市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抓住战略机遇、加快发展》刊登在市委研究室《决策咨询专报》2015年第2期,获市委聂瑞平重要批示。

  市领导批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五大指数”值得关注》刊登在市委研究室《决策咨询专报》2016年6月第7期,获市市委聂瑞平、市长马誉峰批示。

  提交国办材料:“京津冀综合承载力的测度与对策”,刊登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专供信息》2013年第75期(国办),提交国务院办公厅。

  资政服务:受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委托,完成了“京津冀资源承载能力的综合评价”课题,为中央研究机构起草习总2.26讲话、将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决策参考

  资政服务:受市委研究室委托,完成了有关“京津冀人口、交通、水资源、生态、土地、公共服务以及京津冀三地综合承载力基本状况及思”的相关课题,为市迎接2014年初习总对工作视察及京津冀座谈会提供了重要参考。市委研究室为此给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发来表扬信和资政证明。

  社科要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最新进展”,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6年4月19日第7期。

  社科要报:“从大数据看企业疏解的工作重点”,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6年1月第1期。

  社科要报:“建设节水型产业体系,以虚拟水战略缓解水危机”,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3年10月8日第20期

  社科要报:“抓住战略机遇,找准京津冀合作的突破口”,刊登在市社科规划办要报2013年12月19日第29期。

  1.文章:“科学构建京津冀生态补偿机制”,刊登在《经济日报·理论版》2017年1月20日第14版。

  2. 文章:“京津冀地区创新能力的大数据分析”,刊登在《日报·理论版》2016年5月25日第15版。

  3. 文章:“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进展和新动向”,刊登在《经济日报·理论版》2016年5月12日第13版。

  4. 文章:“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刊登在《经济日报·理论版》2014年4月1日第15版。

  5. 文章:“找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切入点”,刊登在《经济日报·区域版》2014年6月5日第7版。

  6. 文章:“建立首都圈财政破解跨界发展难题”,刊登在《日报》2017年2月10日第6版。

  7. 文章:“跨省合作能否趟出一条新来——专访京津冀蓝皮书课题组”,刊登在《大众日报》2014年4月2日第10版。

  2013年3月,市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在二期建设(2010-2012年度)验收评比中获优秀。2016年3月,在三期建设(2013-2015年度)验收评比中获优秀。

  在2014年8月“第十五次全国皮书年会”上,京津冀蓝皮书(2013)总报告《京津冀承载力的基本现状与发展对策》获得全国第五届“优秀皮书报告”一等。在2013年版各类皮书(全国参评249种)综合评价排名中,本书位列第3名,在地方发展类蓝皮书中(全国参评80种)排名第1。

  在2015年8月“第十六次全国皮书年会”上,京津冀蓝皮书(2014)《京津冀城市群空间优化与质量提升》获得全国第六届“优秀皮书报告”一等。

  在2016年8月“第十七次全国皮书年会”上,京津冀蓝皮书(2015)《京津冀协同创新研究》获得全国第七届“优秀皮书”二等。

  2017年以来,天津市纪委贯彻落实《中国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试行)》,建立和修订20余项配套制度。五年来,全市共查处55名纪检监察干部,切实用铁的纪律锻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铁军。【详细】

  天津市2017年防暑降温费又增加了。想问2017年的防暑降温费用是多少?天津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回复:每年6月至9月,用人单位应按月或一次性向在岗职工发放防暑降温费,不得以实物代替。2017年的标准每月为158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