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论文> 文章内容

北大教授张晓波谈写博士论文:平常心是道

※发布时间:2018-12-3 8:12:57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许多博士在读生如此仰天长叹,有些因论文未果而几度毕业延期,有些因彻夜整理数据、钻研模型而“熬白了少年头”。

  现在已经是浙江大学教授的阮同学,读博期间很快在国际期刊发表了关于产业集群的文章;在农村调研了农民为了人情而卖血的情况后,陈同学撰写了一些列关于人情经济学的文章,在学界成为一枝独秀;秦同学将历史上的铁时间表一个一个输进去,研究高铁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毕业后和新加坡的高校争相录用;成为从读博士第一天起就立志钻研经济问题的张同学,则在毕业前发表了关于雾霾经济学的文章,京城各大高校纷纷向她伸出了橄榄枝。

  2017年10月24日,北大国发院2017级DPS金融管理博士班邀请到了这位“国家千人计划”教授——张晓波。

  DPS金融管理博士班培养的是“企业家中的学者”、“学者中的企业家”,这些新生在企业界颇有建树,但要成为一个成功的学者,他们能过五关斩六将吗?

  ——张老师抛给同学们的第一个问题,让大家在反思自身、探寻两种角色共同点的过程中建立求学上的自信。

  为了理想矢志不渝、面对困难一往无前、大敌当前章法不乱,这都是企业家和成者的共同谢霆锋背后的故事素质,有了这些素质,企业家离成功的学者只有一步之遥:一颗平常心。

  一位大曾经为张老师“生活禅”:平常心是道。只有内心平静,才能看清道理;不必过于忧虑,放松心情,“Just Do it!”。

  读博士,是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还是为了在学术上有所成就?是为了“千金散尽还复来”,还是为了让事业插上知识的翅膀,上揽月、下五洋捉鳖?

  “有的同学很着急,恨不得天天发最好的,于是只好选择短平快的题目来研究,这样很难有大的成就”,张老师提醒同学们不要“求成心切”,要根据自己的学术兴趣选择一个切入点,慢慢去研究。

  “成功的学生有一个共同点:知道自己要什么!”,张老师总结道,这就是为什么他的学生往往都能从读博第一天起就静下心来,享受研究、发现的过程。

  经济学真知藏在哪里?对于张晓波教授来说,就在贵州大山深处,就在贵州最贫困的农村里:那里的孩子比其他地区同龄的孩子矮了许多,稚嫩的肩膀过早地承担起了生活重担;那里一场婚礼铺张浪费,背后却是农民卖血换来的“份子钱”。

  这些问题深深地困扰着张晓波老师和他的研究团队。大山深处,只剩下了晒着太阳、嚼着的老人,没有一个年轻人慰藉他们的孤独。

  “要像小孩子一样看世界;不要忽略第一印象,尤其到一个新地方”,这是张晓波每次到贫困地区调研给自己定下的准则。经济学绝非满纸的模型、数据,一切思想发端于对现实的缜密观察和严谨思考。张晓波把自己的点滴观察都记在了“小本子”上——就是这些观察,就是这些日日夜夜与当地村民同饮一泉水、同住一栋屋的生活,给了张晓波学术的养分,让他真正厘清了许多经济现象。

  “先有了观察和想法,之后才是搜集数据去验证,发放调卷其实是最后一步”,张晓波的研究之每一步都秉承着求真务实的作风,而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做书斋经济学家。

  张老师首先同学们分析自己的比较优势,结合自己的历史、背景、社会网络来选取要研究的问题;同时,要回到自己的“发心”,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目。

  回想起自己当年求学异国的岁月,张晓波说,当时很多同学都选择时下热门的题目,但他始终对去华尔街赚钱兴趣寥寥,他更关心贫困问题,关心那些在中挣扎的人们。

  “选题目不要盲目跟风,因为风永远跟不上”,张老师说,那些为热点而写论文的同学今天都已经在学术界销声匿迹了,只有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流传。而他多年来一直关注的贫困问题、不平等问题,今天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真正关注的焦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不平等、不平衡问题已经进入高层视野,成为了最重要的民生问题。

  “最好选现在还比较冷,但以后可能热的题目”,张老师提醒大家在学术研究上亦不可缺乏远见,“原始股”对做学问同样是一个升值空间最大的选择。

  “先专后广”是张晓波传授的又一秘笈。他说,很多人喜欢写庞大题目的论文,看似豪情万丈,实则不过是“好大喜功”。写论文要“专”,因为学术领域也存在深度的专业化分工,每个人最好现在某个小领域建立自己的品牌,再逐步拓展。“人情经济学”、“雾霾经济学”研究的都是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小领域,但小领域同样可以“大创新”:观点创新、方法创新、数据创新,都能让一篇论文成为价值之作。

  有了好题目,前行上的领人——好导师更是关键。要选最有名的吗?张晓波的回答是,No!在国外,学生常常选年富力强的学者,诺得主反而“门前冷落车马稀”。选最适合自己的导师,选处于学术上升期的“原始股”,是张晓波老师给同学们的又一“锦囊妙计”。

  话题严肃,话风严谨,但张老师的脸上却一直挂着浅浅的笑容,两个小酒窝说起话来微微翕动,既让人倍感亲切,又不失儒雅的学者风范。

  “我也有惰性,不到交论文的最后一刻,就不会动笔”,本来苦于“工作与学习”双重的在职博士生们没想到经济大家如张晓波也有这样“难念的经”。

  “我先去会诉同行,自己要哪天之前提交某个题目的论文,然后就只好奋笔疾书啦!”张老师不愧是大家,连人的惰性在他眼里也能秒变优点——有惰性的人,往往交稿前的最后一刻效率特别高!

  在写论文的“术”的层面上,张老师还同学们要用“老奶奶准则”,把文章写得简单易懂,不要故弄玄虚;同时要经常变换用词,掌握英文写作的基本技巧;当然,与同学之间的相互“拍砖”、自己交稿前的反复校对亦是不可或缺。

  同学们只有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能真正掌握张晓波老师传授的“论文之道”,做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本文由来源于325棋牌 325游戏中心唯一官方网站